撰文/自由作家 周倩漪

也有做成掛耳包 

  那些日子,爵士樂或輕古典樂繚繞在一間間個性咖啡店,還沒禁煙的年代,叼著煙的知識份子、設計師、藝文創作者、新尚的中產階級漸次湧入「西風東漸」的咖啡店,虹吸式咖啡的蒸氣裊裊尚未被機械劈啪的義式濃縮咖啡取代,空氣中瀰漫著對品味或理想的激情闊論,或是沈思閱讀,悠閒一隅。生活時尚及個性化當道,中南美非洲的植物種子,真實誘發一場產業文化革命。

  種子來自哪裡,有什麼差別呢?咖啡不就是咖啡,好喝有fu不就得了?

  這天,朋友邀我去試飲台灣咖啡。從夜晚霓紅閃爍的羅斯福路,轉入漆黑寧謐的台大農場,提供咖啡的主人已經準備好了,窗外林木與田香徐徐,蟲唧蛙鳴,非常迥異於平時喝咖啡的情境。咖啡豆來自於阿里山支脈及南投國姓山區,從育種到選豆、烘焙,完全手作精神。這些種子產自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中海拔山林,亞熱帶典型的豐富氣候,霧雨和陽光輪流滋潤著樹苗生長。我想到台灣的茶,爬山時常經過盈綠的大片茶園,生機蓬勃。當茶湯入喉時,流沁的不只是表面的色香甘,而是一種與腳下土壤、晨昏太陽、潤澤雨露同在的安心感。

  於是,我喝下第一杯台灣咖啡。

  然後是第二杯、第三杯……老實說,每一杯的細微差別已經不記得了,但我想到這個景象:農夫播種,烈日風雨來了又去,當收成時,果實裡的種子生命勃發,咖啡農歡喜迎接,悉心烘焙,水溫喚醒時,便菁華成我手中的這杯咖啡。

  這種滋味,充滿著生命溯源的回甘感。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1年5月,於台北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灣咖啡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