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滿一桶,但卻只能做出一點點的研磨咖啡。  

撰文/畫家及作家 雷驤

(此文為雷驤為遠足文化出版的《台灣的咖啡》連結請點一書撰寫之推薦序,此書以近乎絕版,咖啡ing獲得遠足文化的授權,在此與大家分享雷驤對台灣的咖啡的心得。)

  咖啡之飲,逐漸在本地成為日常嗜飲品,這差不多是十來年的光景,雖然不能替代根深蒂固的茶飲文化。兩者之間,當固有年齡之別、城鄉的差異。

  知識者的癖好特徵,即將一切嗜愛「化為知識」的這件事,譬如聆樂、喝葡萄酒、打乒乓球、集郵……無不竭力搜求關於此道的廣博知識,以求感知相應,而體悟深刻化。另一方面的潛因,大約吾人身處的世相太廣泛,擇其任一,窮究之,皆能成「道」吧!

  相信本書作者所以博覽群籍,踏訪實地,付出積年累月的代價,終於寫出一冊書來,說不定緣起喝了一杯「台灣咖啡」吧!

  「去扇平林業試驗所──曾經是日本人為南進略地而成立的植物庫,經過園方的許可,我採集了五株小小的咖啡苗,是阿拉比卡種屬。」我在《愛染五葉》散文集中所寫的一小節文字,也被作者摘抄在書中。這敘述至今已經過了十年,移栽到北投山居庭園的咖啡苗株,已達3公尺高,按季節結果,在果粒逐顆由綠轉紅之際,我只會邊喝著不知名的進口咖啡,向其微笑注目。

  卻不曾深究北部氣候中它何以照常生長?而五株中三株何以萎滅?每度結粒也任其塤落,從未想及收集、試焙之事。現在,我翻閱這本書,立即映出「咖啡花的構造」、「咖啡果的解剖」……等植物知識,到世界性的咖啡起源和「咖啡帶分布」地圖,這些一目瞭然的基礎,烘焙及前置的操作、相關機具,無不讓我從閱讀中獲得滿足──「一切從書本上獲取」,這種便捷的懶惰,是知識者另一種癖好的特徵。

  構成全書的主要部分是作者搜求文獻,所得關於台灣咖啡的栽培史──訊息即使吉光片羽、零星而斷裂,作者立即奮身前往,投入田野踏查。這些敘事帶給安坐在家裡的閱讀者較廣的視景、熟悉的本土地理誌和有觸感的人際交涉。此部分對於由某種原因不能起而行的知識興味者,一面抱愧、一面心滿意足。

  在我身邊的人中,就有立意委作她咖啡的世界旅行,或者其他(譬如關於「門」的獨特樣式採集),但總在種種現實的羈絆中,止於計畫與夢想,不得不轉為側目各該領域的書籍,而後沈浸於閱讀而已。

  這本書難道專為彌補「台灣咖啡」的圖文缺縫而書寫出版?

  為了閱讀者理解層面上的興味,作者採取敘事呈現方法上,作了種種變化,在一時一地的田野調查章節之前,猶如歷史小說的摘錄情節,也像紀錄片中為關鍵敘述提供情境,而重建現場,擬造歷史再現的戲劇片段。在此,特別考驗了作者的想像力、歷史線索的察考力與文采,令讀者玩味。

  《台灣的咖啡》一書掩卷之際,不由得引發諸多思緒,譬如:帝國主義(無論為商業主體或武力殖民)之著眼殖產開拓的實際利益,在最初階段獲得當地人士的合作,並產生永久的深遠影響唷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灣咖啡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